这广为流传的4个观念,只是富人为了让你一直穷下去的谎言
在当今社会,有着很多广为流传的真理,其实他们有些是确实能帮到我们的,然而还有一些则是为了给大部分人洗脑而存在的,是为了让那大部分人无法发现少数的有钱人赚钱的路径和方法,而我今天的分享可能会颠覆你之前的一些认知,希望你在看完今天的影片之后,能够重新审视、思考下那些观念,同时也欢迎你在看完影片之后,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,我们一起学习、讨论和进步
在开始今天的分享之前呢,我先介绍下我的频道,我这个频道主要是分享一些网络技巧、帮助你走向财富自由等内容的,如果你对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的话,欢迎订阅我的频道,并打开小铃铛哦,这样你就不会错过后续的那些精彩内容了
那接下来开始今天的分享吧
-
你只要努力,就一定会成功
从小开始,我们就被灌输了“努力就能成功”这样的观念,而在进入社会大学之后,也会有类似诸如“你只管努力,时间会给你惊喜”这样的成功学大行其道
但是事实又是怎样的呢?那些埋头苦干的人,有不少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,他们穷尽其一生的时间与精力,也没法改善他们的生活,最后穷忙着过完了一生
还有一小部分人,每天都过得很轻松,却可以做到日收入高过别人的月收入,甚至是年收入,那这是为什么呢
其实努力本没有错,但是你努力的方向不能错,只有这样,你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,享受更多的成果,那么重点在哪里呢?
重点就是你的选择,在你努力之前,你得做好选择,因为你选择的方向将会决定你努力的成果会有多大
千古奇商吕不韦,战国末年著名商人、政治家、思想家,后官至秦国丞相,在很多人的认知里,可能就是知道他策划了秦始皇的父亲夺取了王位,还有一些风流艳事,但是其实后面的种种都始于他的一个选择
在早年间,他还只是一个商人,他在赵国邯郸城发现了秦国的质子嬴异人,此时的嬴异人,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就是一个既无金钱又无权势的落魄之人,但是吕不韦不这样认为,他在嬴异人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及家族美好的未来。
吕不韦就回到家与他的父亲分享了自己的想法。
他首先向父亲提出了三个问题,
第一个问题是:农夫一年耕种,能够获利多少?
父亲回答说:十倍吧!
又问:“商人经商贩售珠宝玉器能够获利多少?”
父亲回答:“应有百倍之多!”
又问:“假如拥立一个国王,利润多少?”
父亲惊奇地回答:“那盈利就大到无法计算了。”
父亲回答的完全符合吕不韦的内心想法,吕不韦补充说道:“农夫奋力耕作,有时还会遇到风雨不调,五谷不丰,甚至连温饱都做不到。而拥立王位,却可以福泽代代子孙。”于是他把发现嬴异人的经过和他的想法向父亲全盘脱出
后面的故事内容要素过多,我就不细讲了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相关的古籍了解
在这个故事中,吕不韦说了3个选择,他的父亲也给出了相应选择的回报率,这个时候就体现出选择的重要性了
我们获取收益,一般都是通过出售时间+其它东西的组合,在这里努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相当于时间,而时间跟不同的东西组合,会带来不同的价值,比如时间+体力,时间+智慧这两种组合方式,一般后者能给你带来更高的产值,
所以,努力不代表一切,你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,努力的前提是你要选择对方向,只有选择对了方向,你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,享受到更多的成果
-
只有拥有好的学历你才能有好的未来
当今社会教育蓬勃发展,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对于小孩的期望基本都是一样的:好好学习,考一个好的大学,读研、读博,总之学历越高越好,只要这样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成功
大家仔细回想在学校里教的东西都有哪些呢?教的都是服从命、遵守规定,初中的时候要你好好学习,然后考个好的高中,等上了高中告诉你要认真学习,然后上一个好的大学,上了大学之后告诉你要考研、读博,在这一系列的传统教育流程框架之下,你学业有成,然后你迈向了社会大学,同时也迷茫了,陷入了找工作的循环之中,因为学校教给你的就是这些,你拥有了好的学历,你就能有好的工作,所以你就一直在找那份好的工作
其实学历只是一种象征,并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,我们的人生就像一段旅程,而在学校的阶段,就像我们旅程中坐高铁那一段,本科生就是一等座,专科生就是二等座,而当列车到站之后,所有人都下车,到达终点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走,而这接下来的这一段路,都得靠自己走了
盼盼创始人蔡金垵在高考的时候失利了,差几分上大学。因为家庭条件不好,所以没有复读,为了补贴家用,他高中毕业后就自己出来挣钱,卖过蔬菜,卖过瓜子,从来都不怕吃苦。最后靠着自己的努力,打造出了盼盼这个在食品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。
其实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,比如商界有房地产行业的李嘉诚、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,文坛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、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等等,他们学历基本都只有小学或初中。
事业是靠需要靠我们自己努力争取的,一张光鲜亮丽的毕业证成就不了你的未来!学历不能决定你未来人生的模样
-
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
我们在成长路上肯定都出现过和长辈有不同意见的时候,大多数时候你是选择了听老人言,还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呢?
而每当我们想跟随自己内心的时候,那些持不同意见的长辈就会这么说:“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要多,听我的准没错,你不相信我肯定会吃亏的”
那么如果我们不听老人言,就一定会吃亏吗?
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,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,现在的“盐”已经不是他们吃过的那些盐了,听老人言,并不一定能帮我们避开那些我们这个时代才会出现的坑,
由于全球化、信息化的高速发展,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越来越多变、复杂,这些因易变而产生的不确定性、让我们更难预见下一秒到底会发生什么,各种关系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不清,事件构成的因素越发复杂,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在当前和未来将面对的状态
老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吃的盐有可能确实很多,一起取得了一定的成功,但是我们要吃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饭,他们那个时代的盐可能并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饭,需求关系没理清的时候,你提供的供应的不管有多少,都无法解决实质性的需求问题
其实对于老人言,我们要学会批判性的去听取老人言,有自己的标准和判断,依据自己的这套标准,做出最后的决定
最后,总结来说就是
首先我们要清楚的知道我要怎样去听老人言,
然后我应该听什么样的老人的言,
最后我应该做怎样的决定
-
要做一个合群的人
从小到大,我们经常被教育要合群,如果你不合群,则往往会成为人们教育下一代的反面教材,大多数的人也会为了合群而随大流,也正是因为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随大流,所以你丧失了大量的个人空间,时间久了,你身上的锐气也就被消磨殆尽了,属于自己的那些个性也就全都被隐藏甚至磨灭了,每当自己内心有不同的想法的时候,你就会觉得自己这个想法很危险,然后惯性会让你选择附和集体,因为附和集体是最轻松最保险的做法,跟着大流走,你能够得到这个集体的认同,让你有所谓的安全感,而且你会相信跟着集体走不会有坏结果,就算做错了,也会有集体一起来分担错误,然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,这也是为什么取得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
我们人是群居动物,都害怕被群体所抛弃,这是我们祖先寄居在洞穴里的时候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,可是如果当初没有第一个走出洞穴的人类,也就没有我们如今对世界的探索,人类文明的璀璨
每当我们不强求附和某个群体的时候,就是我们成长进步最大的时候,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处于一个思考的阶段,会抛弃那些所谓的安全感、认同感,认真的思考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,然后为之而努力,在这个过程中,可能会让你离之前的那个群体越来越远,而那个群体里的人则会在停在原地看着你,他们会觉得你刺眼、不伦不类,甚至开始嘲讽你,说你不合群、叛逆,但是当你走到后面,离开这个群体足够远之后,你会发现,有一股强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,远不是之前的那些所谓认同感、安全感能比的
当然我也不是在鼓励大家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特立独行,我们不要盲目的去合群,要有自己的思考,你是不是确实需要这份所谓的认同感、安全感,做一个合群而又独立的双面人,适时的合群、独立,能够让你获得更加立体的成长
共有 0 条评论